제목   |  [7/24] 正视“精神离职”背后的期待 작성일   |  2023-07-17 조회수   |  15520

 

正视“精神离职”背后的期待

 

精神离职”一年了,你心里的疲劳减轻了多少?_工作_心理学_生活

 

 

  一段时间以来,关于“精神离职”的帖子在社交网络上悄然热传,道出不少网友的心声。

  顾名思义,“精神离职”常常用于形容不能“裸辞”时的工作状态,它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多嘴、不关注;被催进度时,正向反映情况,不独自焦虑;忙碌时正常工作,闲暇时内心安然,不内耗自己;坏心情不过夜……换句话说,主打的就是以最小自我消耗完成工作。

  作为一种工作方法,“精神离职”并不等于消极怠工;作为一种工作态度,“精神离职”介于“内卷”和“躺平”之间。究其本质,与近年来走红的“工作语言后遗症”“在上班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”等热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,它们指向了同一种现实担忧,即工作占据生活的中心甚至全部。

  “一心扑在工作上”值得赞美,“精神离职打工法”背后的倦怠与期待同样需要正视。数据显示,近年来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工作时长处于高位,每周平均工作48小时左右是常态,今年5月份达到了48.6小时。更有部分人生活在“手机不能关机,电脑不能离身”的压力下。从这个角度看,“精神离职”不过是职业倦怠之下的一种纾解压力的方式,在长时间、高强度劳动中暂停自我加压、尝试劳逸结合无可厚非。

  事实上,早在2019年职业倦怠就已经纳入《国际疾病分类》第十一次修订版中,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方面的分析,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是感到精力耗尽或精疲力竭,对工作产生消极、愤世嫉俗的情绪,职业效能降低等。去年我国某商业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,近3年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程度呈梯度上升趋势,情绪耗竭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。这侧面印证了职业压力大、倦怠感强是“精神离职”等热词备受追捧的源头之一,也显示出职场人对于心理健康支持的需求长期存在,并且越来越强烈。

  虽然在现实压力和激烈竞争面前,“精神离职打工法”退而求其次,本身也算是一种自我排解,但长远来看,“肉体还在工作,精神已经离职”并不现实,也不可取。正如马克思所说,需要创造出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,从而使劳动成为吸引人的劳动,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(途径)。改善工作条件、减少工作时长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、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等现实举措,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持续的鼓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网址:http://views.ce.cn/view/ent/202307/07/t20230707_38621535.shtml

인쇄하기